火場逃生基本知識
第一訣:熟悉環境 牢記出口
第二訣:保持鎮靜 迅速疏散
第三訣:正確引導 有序疏散
第四訣:不入險地 不戀財物
第五訣:簡易防護 蒙鼻匍匐
第六訣:善用通道 莫入電梯
第七訣:火已及身 切勿驚恐
第八訣:避難場所 固守待援
第九訣:發出信號 請求救援
第十訣:緩降逃生 滑繩自救
燃燒的必備條件
可燃物、助燃物、著火源
火勢發展的階段
初級階段、發展階段、猛烈階段、熄滅階段
發生火災後怎麽辦?
實踐證明,在起火5分鍾內,能否將火撲滅是關鍵,把握這個關鍵有兩條:一是利用滅火器材撲救;二是組織撲救的同時報警。
如何報火警?
(1)撥通“119”火警電話後,講清著火單位名稱、詳細地址(路、號);
(2)講清著火部位,著火物資,火情大小;
(3)留下報警人的姓名、電話號碼;
手提式滅火器的使用方法?
(1)拔掉提把上的提環;
(2)一手拿膠管噴嘴對準燃燒物體;
(3)用手用力壓下提把對準火源根部噴射。
火場救護:
發生火災時,如有人被大火圍困,應首先組織力量,貫徹“救人第一,救人與滅火同步進行的原則,積極施救。
消防工作的方針方針是?“預防為主、防消結合”
消防工作實行什麽責任製?實行防火安全責任製。
消防工作的原則是什麽?“專門機關與群眾相結合”
作為一名員工,應該懂得哪些消防知識?一是有關消防法規、消防安全製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規程;二是本單位、本崗位的火災危險性和防火措施;三是有關消防設施的性能,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四是報火警、撲救初起火災及自救、逃生的知識和技能。
消防工作的四懂指:
一懂本單位的火災危險性;
二懂預防火災的措施;
三懂撲救火災的方法;
四懂疏散逃生的方法。
消防工作的四會指:
一會報火警
二會使用滅火器
三會撲救初起火災
四會組織疏散逃生
我國目前通用的火警電話(119)
常用的滅火器材有哪幾類? (1)泡沫滅火器;(2)二氧化碳滅火器; (3)幹粉滅火器;(4)水基型滅火器。
水的滅火作用?A、窒息滅火作用; B、冷卻作用;
一隻200W的白熾燈泡,將它緊貼在棉被上,多長時間能達到367°的起火溫度。(2分鍾)
煙頭引起火災原因? (因為煙頭雖小,但其表麵溫度一般在200—300°C,中心溫度可達700-800°C左右,一般可燃物(如紙張、棉花、柴草、木材等)的燃點都在130°C-350°C,都低於煙頭的溫度。所以亂仍煙頭很容易發生火災。)
電氣火災的主要原因? (短路、超負荷、接觸電阻過大,電火花和電弧,照明燈具和電熱器接觸可然物等。)
常用滅火器的名稱及其滅火類別:1、幹粉滅火器,適用於固體類物質、可燃液體、氣體或帶電設備的初期火災;2、泡沫滅火器適用於油類、一般固體物質(木、棉、麻、竹等)火災;3、二氧化碳滅火器,適用於圖書、檔案資料等火災;
發生火災為什麽不能乘坐電梯? 因為發生火災可能會停電,同時電梯井直通大樓各層,煙、熱、火很容易湧入,導致電梯變形或失控。
發生火災後,如果樓梯、走廊內煙霧多,嗆人什麽辦? 可用濕手巾、濕衣物等物品捂住鼻子下樓,在通過煙霧區距離比較短時,也可以氅住氣快速通過,有條件也可以通過房頂平台、走廊等逃到相鄰的疏散通道。
火場逃生通過煙霧區時為什麽要彎腰或爬行呢? 以為煙霧比空氣輕,浮在上層。
火災分為哪幾類?分為A、B、C、D四類,即:固體物質火災、液體火災和可熔化的固體物質火災、氣體火災和金屬火災
滅火的基本方法有哪幾種?1、隔離法;2、窒息法;3、冷卻法;4、抑製法
發生火災自救方法:1、利用建築物內的疏散設施逃生。2、利用簡易防護器材逃生。3、自製簡易救生繩索,切勿跳樓。4、開辟避難場所。
什麽是燃燒?燃燒是可燃物與氧化劑作用發生的放熱反映,通常伴有火焰、發光和(或)發煙現象。
確定消防安全重點單位的原則是什麽?凡發生火災可能性較大以及一旦發生火災可能造成人身重大傷亡或者重大損失的單位,應確定為本行政區域的消防安全重點單位。
發生火災的單位有哪些義務?發生火災的單位必須立即組織力量撲救火災,火災撲救後,要按照公安消防機構的要求保護現場,接受事故調查,如實提供火災事實的情況。
我國的消防日是每年的11月 9日。
單位哪些人員應當接受消防安全專門培訓。1、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2、專、兼職消防管理人員;3、消防控製室的值班、操作人員;4、其他依照規定應當接受消防安全專門培訓的人員。
企業哪些人對本單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麵負責? 法人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對本單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麵負責。
人身衣服著火怎麽辦?(1)在可能的情況下盡快脫去著火的衣服;(2)就地翻滾把火壓滅。
為什麽不能把消防器材挪作它用?因為消防器材是專用器材,是用來撲救火災的。火災什麽時候發生,人們無法預先知道,所以要隨時做好準備。
撲救電器火災應首先做什麽?在帶電時,可用什麽滅火器撲救? 首先切斷電源,使用二氧化碳、幹粉進行撲救。